作者:Golem,Odaily 星球日報
雖然近期加密市場行情盡顯頹勢,比特幣過去7天下跌超10%,市值一度跌出全球資產排名前十,但在加密監(jiān)管方面卻有好轉的趨勢。
早在特朗普正式上任之前,美國數字商會等加密倡導組織就列出了新一屆SEC「第一天」的重要事件是啟動對所有現有加密相關調查、Wells 通知和正在進行的訴訟案件的審查,并尋求暫停那些不涉及實際欺詐或投資者傷害的案件。
2025年1月20日,掌管美SEC長達4年的Gary Gensler正式卸任,Mark Uyeda作為美SEC代理主席任職至今,而僅一個月時間,新一屆美SEC便兌現承諾,一改Gary Gensler在任期間對加密企業(yè)的監(jiān)管強硬態(tài)度,首先合解和撤銷了一批加密訴訟案件。Odaily 星球日報將其整理至下圖:
在被和解和撤訴之前,許多加密企業(yè)都與美SEC進行了長達多年的「戰(zhàn)爭」。
Coinbase與美SEC的糾紛可以追溯到2021年。2021年9月,美SEC針對Coinbase的貸款業(yè)務Coinbase Lend發(fā)出Wells通知(美SEC對在美上市公司進行民事訴訟前發(fā)出的非正式提醒,接到通知的上市公司可以在收到正式訴訟前跟SEC進行溝通和協商),當時Coinbase并未選擇與美SEC對抗,而是宣布取消了即將推出的加密借貸項目計劃。
但2023年3月,美SEC再次向Coinbase發(fā)出Wells通知,警告發(fā)現了該公司可能存在違反美國證券法的行為,重點在質押服務和資產上市方面。面對這次訴訟,Coinbase并沒有選擇退讓,Coinbase首席執(zhí)行官Brian Armstrong當時表示,「Coinbase不得不準備與美SEC進行長達數年的法庭斗爭,甚至如果情況惡化,將考慮在海外進行更多投資,包括從美國遷移至其他地方?!?/p>
與Coinbase具有相同強硬態(tài)度的還包括Uniswap和OpenSea等。
2024年4月Uniswap收到了美SEC發(fā)出的Wells通知,并明確表示將「反擊」到底:「我們必須與美國政府機構抗爭,才能保護我們的公司和行業(yè)。這場斗爭將持續(xù)數年,可能一直打到最高法院,金融科技和我們行業(yè)的未來岌岌可危。」
同年8月,OpenSea也收到了美SEC對Wells通知,指控其作為未注冊證券的交易平臺進行運營,欲將NFT劃歸為證劵。OpenSea同樣選擇了站起來為行業(yè)而戰(zhàn),并且為了幫助確保創(chuàng)作者無所畏懼地繼續(xù)創(chuàng)作,OpenSea 當時提供 500 萬美元為同樣收到Wells通知的 NFT 藝術家和開發(fā)者支付法律費用。
實際上,與美SEC進行訴訟斗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正如Uniswap聯創(chuàng)Hayden Adams回應美SEC 2月26日放棄對Uniswap調查時表示,「SEC 此前的調查歷時三年,浪費了大量時間和數百萬美元,對公司造成了重大影響?!?/p>
而這些要在訴訟中承擔的人力、物力與資金壓力,并不是一般公司能夠承受的,有些加密企業(yè)并沒有撐到如今的平反昭雪的好時代。
例如穩(wěn)定幣發(fā)行商Paxos,2023年2月與幣安聯合發(fā)行穩(wěn)定幣BUSD的Paxos收到美SEC的Wells通知,指控BUSD是未注冊證券。而在當天,Paxos就迫于紐約州金融服務部壓力停止發(fā)行BUSD,雖然Paxos也曾抗爭BUSD不是「證券」并將起訴SEC,但最終未頂住壓力,幣安在2023年11月也宣布逐步移除了BUSD。戲劇性的是2024年7月,SEC又放棄對Paxos的調查,認定BUSD不屬于證券。
加密市場需要特朗普上任兌現的兩個最重要的承諾是建立比特幣戰(zhàn)略儲備和扭轉美SEC對加密的監(jiān)管態(tài)度,雖說比特幣戰(zhàn)略儲備在各州的獲批進度并不樂觀,但美SEC對加密的態(tài)度已經肉眼可見的好轉。
美SEC 放棄訴訟已經形成示范效應,繼 Coinbase 與 Robinhood 訴訟被撤銷之后,幣安、Kraken 等交易所或將迎來轉機,因為針對這些平臺的訴訟與 Coinbase 案基于相同監(jiān)管邏輯。同時據 Fox Business 記者 Eleanor Terrett透露,鑒于美SEC近期對質押業(yè)務的關注,該機構可能會重新審視去年針對 ConsenSys 就其 MetaMask 質押服務提起的訴訟。
美SEC批量撤銷訴訟也將利好曾被視為證券的代幣,包括BNB、SOL、ADA等,甚至有望開啟新一輪「政策?!?。加密監(jiān)管春天已經到來,加密行業(yè)距離獲得傳統(tǒng)世界認可又進了一步。
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